根据最新的考古发现,第一次城市革命发生在公元前11000年至5000年之间,远早于定居的农业时代。世界上第一座城市是土耳其的哥贝克力石阵,它诞生于13000年前新石器时代之前的采集、渔猎时代。传统观点认为城市诞生于农业时代。因为城市需要农业作为生存的来源,而一个社区需要某些人不从事农业,那么就会出现城市。换句话说,农业生产活动创造了城市。然而,哥贝克力维利证明,农业并没有创造城市,而是城市催生了农业。定居农业始于公元前6000年的美索不达米亚,后来传播到世界各地,包括非洲、中美洲和中国南部。这个时间点比土耳其的哥贝克力石阵晚。哥贝克力石阵的考古发现表明,随着采集、捕鱼和狩猎的人们定居下来,他们需要就近获得食物,定居农业由此诞生。由于狩猎采集者长期停留在一个地方,他们需要在周围寻找稳定的食物。换句话说,他们必须建立集约化农业。这是关于城市起源的最新观点。
城市的出现也是获得权力(imposition of power)的需要。人们普遍认为,城市是文明发展的结果。事实上,英语中的“文明”一词来源于拉丁语中的“城市”,意思是文明与城市齐头并进、同步发展、相辅相成。但也有学者认为,城市不仅是文明的表现,也是权力的行使。人类学家马歇尔·大卫·萨林斯在其《原始富裕社会》一书中写道,新石器革命之前、城市之前,采集、捕鱼和狩猎的时代是原始的。而那些富裕的人,因为他们花在获取食物上的时间很少,每年只有大约1000个小时,所以有足够的时间进行社交、与熟人玩耍、跳舞和建立某种社会关系。相比之下,中国的稻农每年要花费大约 3,000 个小时才能获得相同的产量。换句话说,农业和城市实际上是为了让人们更加努力地工作而创建的。考古发现表明,采集、渔猎时代人类的骨骼结构和寿命均优于农业时代。因此,城市革命和农业革命使大多数人工作时间更长、工作更辛苦,但他们的生活条件却日益恶化。因此,城市的诞生以某种方式使现有的社会秩序合法化。按照这种解释,城市的存在是为了让人们逃离悲惨的生活,并让他们保持纪律并更加努力地工作。
马歇尔·大卫·萨林斯
还有另一种观点可以解释城市的诞生。这种观点认为城市的建造是为了反映宇宙。每个时代的人对属于那个时代的宇宙都有自己的认识,也就是对世界、对神、对生存环境的基本认识。人们建造城市的方式遵循这种世界观和认识论。换句话说,城市的运作方式反映了人们的世界观和认识论。在这个世界上,由于神是万有的主宰,并且居住在世界的中心,所以一个社区中最接近神的精英或领导者都居住在城市的中心,这也反映了他们比其他人更高的社会地位。 。例如,许多古城都有可以升天或极乐世界的建筑。因为他们更接近上帝,所以他们享受别人的供奉是合法合理的,这进一步导致了权力和生活水平的分化,而这种分化也被认为是合理的。正是因为生活在城市中心的人们不直接从事生产劳动,早期的城市才成为食物收集和分配的地方。简而言之,早期城市是权力关系的体现和再创造,是宇宙论的反映。学术界一般用“同源”一词来指代这种人神关系及其权力分配的现象。
土耳其哥贝克力石阵、阿兹达克斯古城、中国明清北京城、柬埔寨吴哥古都的情况,结合同心圆分区和预规划的模式,解释了这一观点。工业城市。 。信仰、历法、等级制度和社会阶层都可以在古代城市的结构和布局中看到。一般的居住模式是精英阶层居住在城市中心,通常非常靠近礼仪建筑,而下层阶级则居住在距离这些建筑较远的地方。这些早期的城市不仅反映了食物的分配和收集,还反映了权力秩序。这种现象在当今社会也很常见。在资本主义社会,城市中心布满了高耸的办公楼和银行大楼,也是资本的中心。因此,城市结构反映了主导城市的权力关系和意识形态。
与此同时,在第一次城市革命中,城市所依赖的环境问题也不容忽视。回顾城市的历史,有很多城市因环境变化而兴盛或灭亡。中国南方和中东的一些城市通过修建人工运河、渡槽等水文工程,扩大灌溉面积,增加粮食产量,逐渐繁荣起来。美索不达米亚平原的一些古城破坏了周围的植被,降雨量减少,削弱了城市的农业基础,逐渐分崩离析。尤卡坦半岛的玛雅城市也因气候干旱而变得无法居住。关于古罗马帝国衰落原因的观点之一也与环境有关。帝国的扩张,将许多动物、植物、微生物、细菌、疾病带到了原本不存在这些环境问题的地方,破坏了生态平衡,削弱了帝国的实力。城市需要特定的温度、水、资源和气候条件。现在城市环境史的研究主要从环境驱动的角度来研究城市的兴衰。
因此,第一次城市革命的主要特征是城市的出现,其特征是基于人们对宇宙权力关系的认识来构建城市形态。嗯,第二次城市革命是不同的。它的特点是资本主义的发展,包括交易的商业化和生产的工业化。
第二次城市革命起源于1000-800年前的商业资本主义,与货币和长途贸易的兴起有关。由于进行海外贸易的需要,欧洲出现了许多为商人而非政治特权阶级服务的城市。这些城市注重贸易/交流,较少关注政治权力。 1400年左右,德国流传着一句流行谚语:“城市的空气让你自由”。这反映了农民离开土地来到城市,在脱离封建制度和封建关系后获得了轻松和自由的感觉。因此,有一种观点认为商业城市是自由之地。阿姆斯特丹、布鲁日和佛罗伦萨的历史环境可以解释这一点。阿姆斯特丹是一座全球性的贸易城市,这座欧洲城市在婚姻关系方面有着最开放、包容的氛围。很多城市的诞生都与它有关,比如纽约、开普敦等,这些都是荷兰人为了贸易而建立的城市。他们只关心与贸易有关的事务,可以在阿姆斯特丹兑换任何种类的货币,并不关心宗教、意识形态和社会福利。他们的成功在于思想的自由交流和金钱的自由交换。布鲁日是北欧典型的近代早期欧洲商业城市,与南欧的佛罗伦萨有频繁的贸易往来。而佛罗伦萨是文艺复兴发生的地方。在这样一座人口不到10万的小城市里,却聚集着一大批像达·芬奇这样的杰出艺术家。这三个城市揭示了开放贸易、包容性思维和城市变革之间的关系。佛罗伦萨代表文艺复兴,阿姆斯特丹代表世俗、宽容的公民社会。
第二次城市革命最重要的部分是工业资本主义的出现。工业资本主义出现于19世纪,主要包括建立工厂、制造原材料、手工加工和销售。城市以这些环节为中心,在没有统筹规划的情况下快速发展。 19世纪,曼彻斯特的人口在50年间增加了六倍。当代唯一的竞争对手是1990年后中国城市的城市化率。在此背景下,工业资本主义催生了一系列前所未有的新兴社会力量和结果。其结果之一是城市生活条件的恶化和新政治意识形态的形成。在这方面,对工业革命和早期曼彻斯特最好的研究是弗雷德里克·恩格斯(Frederic Engels)的《1844年英国工人阶级状况》。恩格斯家族从棉花贸易和纺织工厂中获利,非常富有,并资助了卡尔·马克思的职业生涯和恩格斯。恩格斯家族在德国创办了一家纺织厂,他们把年轻的弗里德里希·恩格斯送到曼彻斯特考察。恩格斯在书中记录了1844年曼彻斯特和伦敦工人的生活状况和大量数据。十分巧合的是,这本书与马克思的《共产党宣言》同年出版。
正如马克思所说,资产阶级是自己的掘墓人。资产阶级建造工厂、招收工人的同时,也创造了一个与资产阶级对立的工人阶级。然而,工人成为政治力量需要阶级意识的觉醒。
关于工业城市历史的另一本必读书籍是 EP Thomson 的《英国工人阶级的形成》。该书自1963年出版以来,彻底改变了西方历史研究。通过观察19世纪初的工人,汤普森重新定位了历史研究,将研究重点从王公将领转移到普通民众,这对城市史也很重要。同时,汤普森的研究表明,工人阶级通过各种群体活动实现了自我意识。最典型的例子是曼城和曼联等工人和工厂足球俱乐部。他们创造竞争,这反过来又塑造了他们对自己的认识,他们塑造了自己。另外,当时的工人普遍加入殡葬协会,每周参加一定数量的葬礼,以确保自己死后,即使自己没有积蓄,也有人帮自己火化、埋葬。他们的寿命很短,45岁左右就会死去。汤普森所做的就是揭露普通工人的生活,讲述工人阶级如何创造自己的故事。因此,现代世界的许多政治意识形态都是在工业城市的严酷考验中创造出来的。
这些也导致工业城市的阶级关系非常紧张,阶级矛盾日益激烈。各种对抗也引发了一系列变化和应对,包括采取公共卫生相关措施、渐进式改革、城市美化运动等。 1854年,约翰·斯诺绘制了《伦敦霍乱疾病地图》。他描述了当时伦敦人如何将注意力从清洁空气转向水源。然而,这张地图是针对当时伦敦霍乱疫情的应对措施,有局限性。埃比尼泽·霍华德的《明日花园城市》真正从城市建设的角度思考公共卫生问题。霍华德提出,工厂和住宅不要太靠近,应该分开。城市需要更多的植被,应该有墓地和农场。当今世界上几乎每个城市都有遵循霍华德想法的土地利用规划。芝加哥、格林贝尔特、马里兰州、上海和新加坡的例子进一步说明了这一现象。进步改革运动也是对工业城市的回应,从三位著名的进步改革运动:亨利·梅休、雅各布·里斯和简·亚当斯的实践就可以看出,进步改革运动是如何从城市调查转向调查性新闻报道,公共政策。公共卫生、城市规划、城市美化和花园城市只是这些活动人士推动的一些变革。
《英国工人阶级的形成》
除此之外,第二次城市革命还导致了社会关系的变化,而不仅仅是阶级关系的变化。在这方面,德国社会学家格奥尔格·齐美尔的论文《社会断裂:货币经济、非个人关系》是一篇出色的研究。齐美尔指出了现代城市中一些有趣的变化,在乡村,村里的每个人都互相认识,而在城市,则存在匿名和分裂。一个人可以同时扮演“儿子”和“工人”的角色,身份不固定;与此同时,他周围的人只知道他的某个角色,但并不了解他本人。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也是一种新的自我意识。但问题也由此产生。城市居民必须花费大量的时间来“成为”自己,成为“角色”所期望的样子,并处理好不同的人际关系。这些往往会掩盖人的本来面目,人们会不断夸大自己的性格,以防止自己的核心部分被掩盖。有很多作品讲述农民离开乡村来到城市寻找自我的故事,但越是自由,疏离感就越重。
十九世纪法国人查尔斯·波德莱尔写了一本名为《现代生活的画家》的书。在这本书中,波德莱尔实践了在大众消费盛行的现代资本主义城市中行走来体验和感受城市。这是通过鼻、口、眼、耳等器官了解城市、行走城市、参与城市、体验城市的方式。
利用全球化,第三次城市革命是一场正在进行的革命,将在后续讲座中讨论。第三次城市革命涉及全球城市化、全球城市网络、不平等加剧、后工业城市、气候挑战和特大城市等问题。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本站,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hnhjxcl.com/html/tiyuwenda/9615.html